close

2008/12/09 南部鐵路之旅
一段見證台灣鐵路向南開拓史的旅程


九曲堂車站,高雄縣邊境之南,緊臨著高屏溪。曾經是西部縱貫線鐵路通車時的最終站,原因就是橫阻在前方的高屏溪,也是當時 縱貫鐵路要再往南築的最大障礙。高屏溪鐵橋還沒興建之前,要再往屏東就必須在九曲堂這搭舢舨接駁,才能繼續的往南。

1911年台灣日據時代,日本技師"飯田豐二"奉命修築屏東線鐵路,首先面對的便是高屏溪這條天然屏障。高屏溪河面幅員寬廣、水 流湍急,在上面蓋座橋,工程艱鉅可想而知。1911年高屏溪鐵橋設計、動工,1913年完工,1914年啟用。高屏溪鐵橋(舊名:下淡 水鐵橋),長1526M、23座磚石混砌橋墩及24節花樑鋼桁架組成,所有鋼構於日本製造後,再運送臺灣安裝,成為當時亞洲最長的鐵 橋。而這位敬業盡職的技師"飯田豐二"卻因為爆肝過勞,於完工那一年1913年病逝,得年40歲。

這是當時日本鐵道部為了表彰"飯田豐二"因公忘私的功績,在九曲堂車站附近建了這座記念碑來紀念他也記述著這段台灣鐵路南拓史。

(紀念?記念?傻傻分不清楚,"記"念碑,是的~你沒看錯,刻碑師傅也沒刻錯;"紀"是名詞,"記"是動詞,以中文來說應該為"紀"念碑才對,but日文 是"記"念碑,沒分動詞還是名詞,可見日本學漢字只學到皮還沒學到骨,知道我們中文字的博大精深了吧XD)

銘文:「為職忘驅,貽利於後,厥功厥名,庶幾不朽」


高屏溪鐵橋因新橋啟用後除役,卸下了80餘載的重任。鐵橋則在文化保護團體的奔走之下被列為二級古蹟,免於被拆除的命運,橋下的部分規劃成人工濕地的自然生態公園。


舊鐵橋與新水泥橋並行,枯榮共存。



舊橋身鏽跡斑駁,不復往日雄風,遙想當年,這鐵橋可是屏東平原農產對外的運輸大門。


2005年,海棠颱風引發洪水,這座鐵橋被硬生生沖斷,現在只能站在這頭遙望屏東端的殘骸囉。
唉~人再怎麼偉大,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如此不堪一擊。


這時聽見,遠方傳來轟隆隆的火車聲響,趕緊拿起相機開始追焦~



(拿G9追焦果然有點吃力=.=")

目前舊鐵橋正在整建維修,四周都是鷹架及圍籬,並無法更接近一窺全豹。目前高雄縣政府將鐵橋規劃成鐵馬道, 在古蹟上建鐵馬道?老實說我有點無法苟同這種做法=.="。



舊鐵橋下這片人工濕地生態公園位於高屏溪右岸(高雄端),面積約為126公頃,佔地十分遼闊,是南台灣最大的人工濕地。民國91年,高雄縣政府 完成高屏溪舊鐵橋人工濕地的整體規劃,利用濕地植物及微生物之淨水吸附功能將水質淨化進而改善高屏溪髒亂現象並且對河岸進行生態復育,提供野 生動植物一處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吸引相當多的鳥類來此棲息其中還包含了保育類的水雉,喜歡生態攝影的人可以來這走走,一定可以滿載而歸。
(對人工濕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這個網站瞧瞧,我也是看過才知道人工濕地不是我想得這麼簡單=.=a~http://www.wetland.org.tw/kpc/)

再會囉~老鐵橋


[後記]
哈哈~邂逅老鐵橋的初印象竟然是荼毒我好幾年的材料力學裡桁架計算(這是念機械的宿命嗎?T^T),我佇立了良久,很慶幸的是這座見證台灣鐵路 開拓史的古蹟能被留下來,可惜的是被沖斷的橋身無法看見這鐵橋的昔日英姿,擔心的是改成鐵馬道後會不會因此加速毀壞。其實九曲堂車站不只高屏溪人工濕地這個景點,還有曹公圳(清朝時期台灣相當著名水利工程)以及九曲堂鳳梨工廠遺址(日據時代帶動九曲堂這地 方繁榮)可以去走走,可惜當天行程delay的關係而沒去成,因為當天找高屏溪鐵橋小迷路浪費了一點時間,還好熱心的7-11可愛女店員指點我路徑,才 能順利到達目的地,真是感謝她了。至於這兩地方已經列入下次鐵路環島旅行補遺篇中必去行程之一囉^ˇ^y。

這附近不知道是不是有空特的基地,在舊鐵橋待了半天下來,看到好幾架次的傘兵運輸機。



台灣鐵路管理局車站資訊
營運系統︰台灣鐵路管理局
所屬路線︰屏東線
位置︰高雄縣大樹鄉
站體型式︰平面
設站日期︰1908年6月25日
車站等級︰三等
月台型數︰島式月臺二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aro119 的頭像
    garo119

    征服到地與海的盡頭

    garo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